迎着春日温暖的阳光,三五成群的游客走进江门鹤山市宅梧镇靖村红色旅游景点余氏宗祠——广东人民抗日解放军司令部旧址,聆听那段军民齐心抗日的红色故事。
76年前,炮声隆隆、战车滚滚。在这座小村庄的宗祠里,广东人民抗日解放军宣布正式成立。
广东人民抗日解放军是抗日战争时期,经中共中央批准,在粤中地区建立的一支党领导的抗日人民武装,属于华南抗日纵队之一。这支部队于1945年1月在鹤山宅梧成立,1945年10月驻扎恩平朗底,在解放战争时期,发展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粤中纵队。
余氏宗祠:广东人民抗日解放军诞生地
余氏宗祠的一处新建的祠堂里,陈列着广东人民抗日解放军图片和文字资料,电子屏幕上滚动播放抗日老英雄们回忆抗日战场上浴血奋战的故事。
穿过夹在两座新祠堂中间的巷道,一座始建于清代的旧宗祠出现在眼前。在大门上方的木匾上,“广东人民抗日解放军司令部旧址”字样清晰可见。
1944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军民在华北、华中、华南地区,对日伪军普遍发起局部反攻。与此同时,日军发动了旨在打通中国大陆交通线的作战,国民党正面战场出现了大溃败的局面。广东面临全面沦陷的危机。为了贯彻中共中央军委有关指示,扭转广东的抗日武装斗争形势,1944年8月,中共广东省临委和东江军政委员会召开了联席会议(即土洋会议)。根据会议精神,1944年10月,由南(海)番(禺)中(山)顺(德)游击区指挥部抽调主力组建中区纵队。10月20日,中区纵队领导机关及挺进粤中主力大队500余人组成挺进部队,从中山五桂山抗日根据地出发,挺进粤中四邑地区。1944年11月,中区纵队抵达鹤山宅梧,以皂幕山区为中心,开辟新的抗日游击区,建立活动基地,为继续向西发展打下基础。
1944年12月,广东省临委委员连贯和梁鸿钧抵达皂幕山区,在鹤山宅梧远香茶楼召开联席会议(即宅梧会议),有中区纵队以及珠江、粤中、西江三个地区党组织负责人参加。会议决定撤销原中区纵队建制,原部队一分为二:一部分返回五桂山,组建珠江纵队;一部分继续留在粤中,与当地的抗日人民武装相结合,用“人民解放军”名称,树独立旗帜,组建“广东人民抗日解放军”。
1945年1月20日,经中共中央批准,广东人民抗日解放军在驻地鹤山宅梧发出成立通电,司令员梁鸿钧,政治委员罗范群,参谋长谢立全,政治部主任刘田夫,下辖4个团,部队司令部驻靖村余氏宗祠。
此后短短数月,部队发展至1400多人,其间与日伪军作战15次,毙伤俘敌200多人,击沉日军运输船2艘,牵制敌军5000多人,成为粤中区抗战的一面旗帜,有力配合了华南敌后抗日游击战争的发展,为粤中抗战的胜利作出重要贡献。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1945年9月下旬,广东人民抗日解放军在北上途中,得悉王震、王首道率领的南下支队,因形势变化已奉命北返,便根据上级指示,于10月上旬返回恩平朗底一带驻训,司令部驻扎在励英学校。
励英学校
朗底突围,保存了粤中人民革命斗争的火种
清明时节的南方,阴雨频繁,乍暖还凉。位于江门恩平大田镇的励英学校——广东人民抗日解放军司令部驻地旧址正在重新修缮与布展。
揭瓦重铺、墙体修复、地面恢复、梁架替换、周边环境整顿……今年6月,拥有90多年历史的励英学校将让过去那段峥嵘岁月重现世人眼前。
今年79岁的恩平市大田镇朗底长岭村人吴雁池,小时候在励英学校读书,现在是励英学校管理员,平时给游客讲抗战故事。
“我想让更多的人知道朗底的英雄故事。”吴雁池在励英学校遇到过多位老战士及战士后人,从他们口中听说了更多当年的战斗故事。如今,给参观者讲故事已经成为他生活的一部分。
1945年10月,广东人民抗日解放军党委与中共中区特委在恩平朗底山区部队驻地,联合召开干部会议(即朗底会议)。
会议期间,突遭国民党顽军六路合围进攻,广东人民抗日解放军领导机关指挥部队展开激战,胜利突围后,部队分散转移至山区继续坚持斗争。
根据国共双方签订的双十协定等有关协议,1946年6月,广东人民抗日解放军和粤中党组织抽调105名领导、干部随东江纵队北撤山东烟台解放区,留下140多名武装骨干,在粤中各地坚持分散隐蔽斗争。他们经受了极其艰难的考验,保存了粤中人民革命斗争的火种。解放战争时期,发展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粤中纵队,配合南下大军,解放了粤中全区。
【记者】张泳渝
【通讯员】华莹
【摄影】任龙 杨兴乐
责任编辑:黄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