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作者2024年10月9日在《中国共产党编年史》(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工作总结会上讲话的主要内容,标题为编者所加。
《中国共产党编年史》(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下简称《编年史》)的编写和出版工作,积累了不少好做法、好经验,应该总结出来、坚持下去、推广开去,为今后更好地完成重大编研任务、推动新时代党史和文献工作高质量发展提供借鉴和遵循。下面从三个方面加以论述。
一、要在党史和文献工作大局中,深刻认识完成《编年史》这类重大任务的重要作用
《编年史》的编写和出版工作,由我领导和主持,王均伟同志协助。我先后主持召开项目启动会、工作推进会,在其他一些场合,也多次讲到这项工作。我一直强调,编写和出版《编年史》是一项重大政治任务,是一项为党续写红色家谱的神圣工作,必须高度重视。之所以如此重视、反复强调做好这项工作,主要就是从党史和文献工作大局来统筹考虑,运用抓重点带一般、树典型推全面这一唯物辩证法的重要方法,以完成《编年史》这类重大任务为典型案例,通过解剖这样“一只麻雀”,引导大家关注和思考对于《编年史》这类重大任务该怎么看、怎么干等问题,不断激发干事创业的动力、壮大干事创业的合力,从而带动和推进全院各项工作以及整个党史和文献工作高质量发展。
(一)《编年史》任务的顺利完成,是同志们发扬历史主动精神拼出来、干出来、奋斗出来的
习近平总书记在总结新时代伟大成就时强调:“新时代的伟大成就是党和人民一道拼出来、干出来、奋斗出来的!”这里用了“拼”“干”“奋斗”三个铿锵有力的动词,强调的是发扬伟大的历史主动精神,揭示的是精神变物质、物质变精神的辩证法。事非经过不知难,成如容易却艰辛。客观地讲,新时代以来,党史和文献工作取得历史性成就,为我们编写和出版《编年史》提供了根本保证和重要基础。但是,任何成就都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靠实干和奋斗取得的;离开了真抓实干和拼搏奋斗,发展机遇就会失去,有利条件也会枉费。在《编年史》工作启动会上,我曾给同志们提过醒:“要完成这样一部有分量的党史著作不容易,难免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和挑战,也必定要付出辛勤劳动和汗水。”我还多次用“跳起来摘桃子”的比喻,激励大家发挥主观能动性。课题组同志总结出一条经验:坚持“先完成,后完美”,先摸着石头过河,写出初稿来,然后再不断修改完善,力求完美。这条经验概括得是好的,本质上说的就是发挥主观能动性、拼搏奋斗的重要性。
《编年史》项目重启以来,课题组全体同志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坚定信心、不畏艰难、迎难而上,敢为人先、开拓创新、奋发进取,全力投入、加班加点、埋头苦干,按时高质量地完成了书稿;出版社的同志们把这部著作的出版工作摆在首要位置,调配精干力量,保证书稿的编辑出版流程顺利高效运转;行政、宣教等部门精心安排,为这部著作的编写、出版和宣传提供了有力保障和周到服务;人事、党务等部门在春节期间代表院里慰问加班的课题组同志,为推进这部著作的编写工作加油鼓劲。同志们通过发扬历史主动精神,发扬严细深实、不怕疲劳、甘于奉献、团结协作的优良传统和作风,靠着真抓实干和拼搏奋斗,战胜了万千困难,抓住了历史性机遇,在较短的时间内把这部著作写出来、出版了,完成了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生动诠释了精神变物质、物质变精神的辩证法。
(二)《编年史》任务的顺利完成,是对我们这支党史和文献工作者队伍的一次实战检验和浴火淬炼
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赋予我院构建党的理论研究综合体系,打造党的历史和理论研究高端平台,建设党中央可靠的文献库、思想库、智囊团的光荣职责。要履行好这样的光荣职责,必须有一支素质高、能力强、本领硬的党史和文献工作者队伍。正所谓实践出真知、实战见真章,我们这支队伍真实情况如何,能力水平怎样,不能光靠嘴上说,而主要靠实践来检验,在实战中进行评价。建院以来,我们完成了党中央交办的多项重要任务,应该说我们这支队伍经受住了考验。但是,时代在前进,事业在发展,新情况、新问题、新任务不断摆在我们面前,我们有没有能力和本领跟上时代前进步伐、适应事业发展需要,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完成新任务?
编写《编年史》是经过党中央批准、写入我院两个五年工作规划的重大政治任务,是我们必须答好的必答题。实践证明,我们这支队伍是具备完成好这个任务的能力和本领的,综合业务素质是过硬的。2023年2月项目重新启动后,课题组和出版社闻令而动、挂图作业、连续奋战,在全院同志的配合和协作下,经过一年半多的时间,完成书稿的撰写、修改、编辑、核校、送审、印制、出版等多个流程,终于推出了这部900多万字的重磅党史基本著作,向党中央、向全国人民交上了一份合格答卷,向新中国75周年华诞献上了一份厚礼。可以说,我们这支队伍经受住了实践和实战的检验。
不仅如此,我们的队伍特别是课题组的青年同志,在完成这项任务过程中也得到了难得的锻造和淬炼。工作所需要的素质、能力、本领不是天生就有的,也不是等来、靠来的,素质是在实干中提高的,能力是在实践中炼成的,本领是在磨砺中造就的。课题组一开始就提出“在重大项目中接受锻炼,在‘干公活’中成长进步”的鲜明导向,实行“揭榜挂帅”,敢于向青年同志压担子,及时向青年同志教方法,让青年同志挑大梁、经风雨、受洗礼。课题组共有26人,其中40岁以下的青年同志13人,占比50%,有9个卷次的执笔负责人由40岁以下青年同志担纲。经过这次任务的磨砺和锤炼,青年同志的业务能力普遍得到提升,有一些青年同志已经开始崭露头角。参加《编年史》这样重大的任务,是可遇不可求的。给任务就是给机会,抓住了这样的机会,完成了这样的任务,得到了这样的历练,无论是集体还是个人,都将受益无穷。
(三)《编年史》任务的顺利完成,是贯彻落实“政治建院、编研立院、人才强院、从严治院”办院理念的一次生动实践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理念是行动的先导,一定的发展实践都是由一定的发展理念来引领的。发展理念是否对头,从根本上决定着发展成效乃至成败。”我们要推动新时代党史和文献工作高质量发展,也必须结合我院的具体工作实际,确立明确的办院理念。建院以后,在分析形势任务、总结实践经验、探究党史和文献工作规律基础上,我们提出并确立了“政治建院、编研立院、人才强院、从严治院”的办院理念。办院理念既然已经提出并确立下来了,就应该成为全院工作的引领,就应该贯彻落实到全院各项工作中。
《编年史》任务的推进过程中,就切实遵循和贯彻了这四句话的办院理念。在贯彻“政治建院”理念方面,从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的政治高度,以“旗帜鲜明讲政治”的自觉,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去充分认识、深刻把握、全力推进这项任务;在贯彻“编研立院”理念方面,深刻把握编研是立院之本的内在要求,坚持“要出就出精品”“要干就干有质量的事”“把差错消灭到最低水平、把质量提升到最高水平”的高标准严要求,确保《编年史》的质量;在贯彻“人才强院”理念方面,树立在“干公活”、干党中央交办的重大任务中成长成才、练就过硬本领的工作导向,正确处理出成果与出人才的内在关系,做到既出成果、又出人才,形成任务带动人才成长、人才支撑任务完成的生动局面;在贯彻“从严治院”理念方面,坚持“严字当头、一严到底”“初稿即终稿”的要求,弘扬老一辈党史和文献工作者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坚持精准考核、赏罚分明,做到任务到人、责任到人、成绩也到人,保障了《编年史》任务的顺利进行。可以说,办院理念有力引领了《编年史》任务的推进和完成,而《编年史》任务的推进和完成则生动践行了办院理念,理念和行动在完成《编年史》任务的过程中实现了有机结合和良性互动。
总之,《编年史》任务的顺利完成,展现了课题组同志和全院同志拼搏进取、干事创业的精神风貌,检验和淬炼了党史和文献工作者的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彰显了“政治建院、编研立院、人才强院、从严治院”办院理念的引领作用,必然会对全院工作产生重要而深远的推动作用。
二、要通过成果利用和转化、经验总结和提炼以及把好的经验制度化等措施,切实让《编年史》发挥持久影响
《编年史》的出版不应该成为终点,而应该成为新奋斗的起点、新进步的基点。要以《编年史》的出版为契机,做好成果的利用和转化、经验的总结和提炼、把好的经验制度化等后续工作,切实让《编年史》发挥持久影响。
(一)要注重成果的利用和转化
习近平总书记在讲到科技创新成果的利用时强调:“创新技术要发展,必须要使用。如果有了技术突破,谁都不用,束之高阁,那就难以继续前进。”这个道理,对党史和文献工作也是适用的。我们付出了这么大的努力、这么多的心血,把《编年史》写出来并出版,这是来之不易的重要成果,但如果就此束之高阁、放在书柜、藏于深院,那么,不仅这一成果的意义和作用将会大打折扣,而且也会造成资源的巨大浪费。因此,必须联系工作实际,再接再厉、更进一步,注重和强化成果的利用和转化,让《编年史》在更深更广的层面上发挥更大更多的作用。
在这方面,课题组的同志们应该带个头,率先行动起来。大家在编写、修改和校核《编年史》书稿过程中,在这么长的一段时间内专注于相关年份党史的发展变迁情况,专注于构成相关年份党史的人物、事件、文献等各种要素,肯定占有了许多不容易搜集到的文献资料,了解了许多不怎么为人熟知的历史细节,形成了许多只有参与其中才可能擦出的思想火花,积累了许多需要进一步作出回答的历史问题,掌握了许多作为党史和文献工作者应该具备的研究方法,所有这些都是一笔求之不得、令人羡慕的宝贵财富。这些财富要用起来、用到位,要从中提炼出一些值得研究的选题,通过研究课题、智库要报、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网络课题等形式,开展系统深入的专题性、贯通性的研究,形成一批有新意、有深度的高质量研究成果。我在同课题组成员座谈时曾讲过:“你承担了《编年史》某一年的撰写任务,如果真正用心用力,不仅能完成这一卷次的编写任务,你自己也会成为这段时期历史的专家。”有了编写《编年史》的历练,再加把劲,在这个基础上开展深入研究、形成一些可观的成果,假以时日,相信课题组中间会出一些专家。专家是怎么“炼”成的?就是这样“炼”成的。当然,这其中的关键,是做个有心人、当个实干家,持之以恒、久久为功。如果书出来了,就马放南山、彻底放松了,那也不会有这个效果。
此外,全院其他同志也应该重视这部著作,配合对《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第二卷和《中国共产党的一百年》等党史通史著作的学习和使用,结合自身工作的实际和需要,把它当作必读书、案头书、工具书,时不时翻一翻、读一读、查一查,在学习、消化、吸收的基础上进行利用和转化,争取出一些新的成果。全院各有关部门应根据自身工作职能和需要,把这部著作纳入工作范畴,采取有效措施,加大对这部著作宣传、推介、利用的力度。
(二)要注重经验的总结和提炼
注重总结经验、善于总结经验,通过总结经验坚持真理、纠正错误,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既是党的一个优良传统,也是党推动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法。毛泽东同志曾说过,我是“靠总结经验吃饭的”。邓小平同志也说过:“我们不靠上帝,而靠自己努力,靠不断总结经验,坚定地前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党一步步走过来,很重要的一条就是不断总结经验、提高本领,不断提高应对风险、迎接挑战、化险为夷的能力水平。”这些论述都强调了总结经验对于我们事业发展的重要意义,也时刻提醒我们要在完成每项工作任务后及时、深入总结经验,从而为后续工作的开展提供启迪和借鉴。
《编年史》现在出版了,正是总结经验的好契机。刚刚经历了重大任务的磨砺,对于其中的酸甜苦辣、甘苦得失,肯定有许多鲜活的、一手的感性认识。现在趁热打铁,好好总结一下,把感性认识升华到理性认识,正是时候。如果等着感受有些冷却了、记忆有些模糊了,再去总结的话,可能效果就会差不少。参与项目的同志们应该利用这个契机,在“务实”基础上好好“务务虚”,回顾工作历程、复盘工作部署、梳理工作收获,对一些行之有效的做法和比较成功的经验作出深入总结,同时查找短板和不足,有的放矢地制定和采取一些改进措施。这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
(三)要把好的经验制度化
习近平总书记在讲到党内法规制度建设时指出,“要认真总结党的建设实践经验,及时把比较成熟、普遍适用的经验提炼上升为制度”。习近平总书记这段话对我们做好各项工作都是具有指导意义的。这段话启示我们,把好的经验总结出来只是第一步,还需要更进一步,把好的经验制度化。怎样算是“好”的经验呢?主要应该有三个判断标准:一是经过实践检验有效管用,二是具有普遍适用的推广价值,三是得到比较广泛的认可。
《编年史》任务的推进过程中,就创造和发展了完成重大编研任务的一些好经验。比如,加强组织领导和顶层设计;善于把理论学习成果运用到编研工作中;实行集团作战、流水作业;对年轻同志既压担子、又教方法;抓紧责任落实和精准考核;坚持边推进边总结边提升边优化;等等。对于这些经验,要经过慎重研究和全盘考虑,及时把其中比较成熟、可以复制推广的内容提炼上升为相关规定和制度,对照我院已经制定和实施的各项规定和制度,立足编、研、宣、译、审各项工作的实际,该新立的新立,该修订的修订,该补充的补充,该完善的完善,通过制度的手段,把成功的经验、有效的做法推广开来、坚持下去,为党史和文献事业发展提供更为坚实的制度保障。综合行政、人事、科研等部门要在这个方面多动点脑筋、多下点功夫。
三、要进一步解决好立场、观点、方法和精神状态问题,推动新时代党史和文献工作高质量发展
完成《编年史》这一重大工作任务的过程,深刻揭示并有力证明了这样一个道理:解决好立场、观点、方法和精神状态问题,对于完成任务、做好工作至关重要。只有立场稳、观点正、方法对、精神状态好,才能完成好任务、做好工作。推动新时代党史和文献工作高质量发展,必须牢牢坚持正确的立场、观点、方法,始终保持干事创业、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
(一)坚持旗帜鲜明讲政治
这一条强调的主要是立场问题。我们看问题、做事情,首先有一个站位和角度,也就是立场问题。我们院首先是政治机关,党史和文献工作姓党,必须旗帜鲜明讲政治。讲政治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不是空喊口号而是要体现在坚决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的行动上,体现在履职尽责、做好本职工作的实效上。对于党中央赋予我们的光荣职责、交给我们的工作任务,我们必须善于从政治上去理解、把握和推进,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不折不扣、雷厉风行、求真务实、敢作善为抓好贯彻落实,真正把讲政治落到实处。
(二)坚持科学理论指导
这一条强调的主要是观点问题。正确观点来自于科学理论。理论是实践的指南,事业的发展进步总是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引。党史和文献工作关乎为党存史立言、“传经布道”,关乎思想建党、理论强党,关乎以史鉴今、资政育人,关乎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是一项政治性、思想性、理论性、科学性要求都很高的工作。做好这项工作,离不开科学理论的指导。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我们做好新时代党史和文献工作的根本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必须在真学真信真用、学懂弄通做实上下苦功夫、真功夫,做到既知其言又知其义、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自觉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史和文献工作的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作为想问题、办事情、抓工作的根本遵循,引领新时代党史和文献工作实现高质量发展。
(三)坚持正确工作方法
这一条强调的主要是方法问题。方法对头,事半功倍;方法失当,事倍功半。做好党史和文献工作,既要明确“过河”的任务,又要找到“桥和船”也就是方法。“六个必须坚持”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髓和活的灵魂,是全党新的“共同的语言”和“共同的方法”,是我们研究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金钥匙”和“总钥匙”。必须结合党史和文献工作的具体实际,结合我们所承担的每一项任务的具体要求,把“六个必须坚持”灵活运用到具体工作实践中,为高质量完成各项工作任务提供有力的方法论支撑。
(四)始终保持干事创业的精神状态
这一条强调的主要是精神状态问题。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精神状态事关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我们院肩负着光荣的职责使命,承担着重要的工作任务,只有坚决摒弃得过且过、追求安逸的心态,始终保持昂扬的精神状态和饱满的工作干劲,才能把职责履行好、把任务完成好。必须始终保持干事创业的精神状态,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发扬历史主动精神,闻令而动、闻战则喜,敢于斗争、善于斗争,踔厉奋发、担当作为,善始善终、善作善成,全力投入到推动新时代党史和文献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奋斗中。
我们处在一个党史和文献工作可以大有作为、也必能大有作为的伟大时代。《汉书》有言:“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生逢这样一个伟大时代,是我们的幸运。我们要继续总结好、发扬好《编年史》编写和出版工作的好做法、好经验,树牢大有作为的志向,练就大有作为的能力。新征程上,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凝心聚力、奋发进取,心无旁骛、脚踏实地,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出党史和文献工作者新的更大贡献!
(来源:《中共党史研究》2024年第6期,注释从略)
责任编辑:杨炳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