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广东改革开放中的历史主动精神
发布时间:2024-10-08        作者:陈雷刚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发展有其规律,但人在其中不是完全消极被动的。只有把握住历史发展规律和大势,抓住历史变革时机,顺势而为,奋发有为,我们就能够更好前进。”这是对如何把握历史主动的最好诠释。历史主动精神是历史主体深刻把握历史发展规律,顺应时代发展大势,主动担负历史使命的精神品质和实践品格。40多年的广东改革发展也是掌握历史主动的生动案例和典型样本。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广东自觉发扬历史主动精神,克服资源禀赋不足的不利条件,率先改革开放,努力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以“走在前列”境界标准引领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书写了把握历史主动的生动答卷。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是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实践续篇和时代新篇,充分彰显了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历史主动。我们要深刻理解广东改革开放中所蕴含的历史主动精神,紧紧围绕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的部署,坚持把握规律的理论主动、问题导向的意识主动、尊重人民主体地位的价值主动、谋篇布局的规划主动、贯彻落实的实践主动,以历史担当谋划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广东实践新篇。

 

 一、掌握科学理论是广东发扬历史主动精神的根本所在

 

马克思主义认为,历史发展有其固有的内在客观规律,这一客观规律表现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国家治理和社会发展之间相互适应的辩证运动过程。46年来,广东改革发展始终遵循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不断打破原有的生产关系,通过政治、经济、社会等系列体制改革创造先发优势,并在改革过程中提高劳动者、管理者、领导者的素质、能力、水平,以更加适合的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广东改革发展每前进一步,始终离不开科学理论的指引,都是坚定不移率先实践党的创新理论、坚定不移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结果。广东之所以能在改革开放中先走一步,是因为有邓小平理论的指导。在广东改革开放和经济特区发展遭遇非议、深陷困境的情况下,邓小平分别于1984年、1992年两次视察广东,及时厘清思想迷雾、安定人心,破解难题。在邓小平的指引下,广东准确把握历史发展规律,以敢为天下先的气魄,将中央的诸多规划和设想付诸实践、大胆创新,率先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创提供鲜活素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示范样本,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创立和完善提供关键场域,成为实践邓小平理论的“试验田”。1998年,江泽民要求广东“增创新优势,更上一层楼,交好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两份答卷”,省委提出“外向带动”“科技兴粤”“可持续发展”三大发展战略,对广东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跨世纪发展作出了全面部署。2003年,胡锦涛视察广东提出坚持科学发展观后,省委于2008年作出了争当实践科学发展观排头兵的决定,确立了“努力建设成为提升我国国际竞争力的主力省,探索科学发展模式的试验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先行地”的战略目标。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对广东提出了“三个定位、两个率先”“‘四个走在全国前列’、当好‘两个重要窗口’”“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走在前列”等战略目标,为广东改革发展定向导航、注入动力。广东牢记殷切嘱托,深刻感悟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工作重要指示批示中所蕴含的人民情怀、改革情怀和系统观念等科学思维,结合省域实际先后提出“1+1+9”工作部署、省委“1310”具体部署,扎实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广东的生动实践。

 

实践证明,只有深刻把握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广东才能掌握改革发展的历史主动,在先行示范中更好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广东新实践;只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理论体系不动摇,学深悟透党的创新理论,才能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广东现代化的事业沿着正确的方向顺利前行。

 

二、解放思想是广东发扬历史主动精神的基本前提

 

恩格斯说:“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着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解放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具有历史主动性,是发挥历史主动的动力源泉。解放思想意味着对正确思想的主动学习、主动接受和主动实践,而不是被动应对,是一种内在的自觉行为,是基于自身利益驱动和价值判断而由思想主体主动进行的思想观念转变和创新过程。解放思想伴随着广东改革发展的全过程。“改革开放的过程就是思想解放的过程,没有思想大解放,就不会有改革大突破。”46年来,广东大致经历了四次大的思想解放。1978年至1984年第一次思想大解放的重要成果,是广东率先突破计划经济的思维定式,接受了市场经济的思想;突破了社会主义不能发展非公经济的框框,确立了以发展为纲的思想。1992年至1998年第二次思想大解放,使广东彻底打破“姓资姓社”传统思维模式,进一步深化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根本理论问题以及关于方向、道路问题的认识;进一步加快深化改革、对外开放,推动经济体制根本性变革,促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四梁八柱的初步建立,为广东赢得了难得的发展机遇。2007年至2012年第三次思想大解放,让广东取得了发展理论的新突破,形成了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为特征的“八个必须,八个解放出来”,制订了推动科学发展的战略和措施。新时代以来的第四次思想大解放,让广东深化了对“三新一高”的认识,推动广东广大党员干部从路径依赖中解放出来,从本位主义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不符合新发展理念的传统发展模式中解放出来,按照走在前列的要求思考改革、谋划开放、推进创新,形成了“激活改革、开放、创新三大动力,再造一个新广东”的新认识。每一次的思想解放都会推动广东改革发展迎来新的高潮。

 

实践证明,只有进一步解放思想,不断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以空前的历史主动性探索未知,用改革创新的办法和思路克服困难、解决问题,才能将解放思想的精神动力转化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实际行动。

 

三、立足客观实际是广东发扬历史主动精神的基本要求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要求我们在尊重历史发展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只有深刻认识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具有坚实的前提基础。反之,只有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才能深刻认识规律、把握规律,真正揭示事物发展的本质。坚持从实际出发是广东在改革发展中始终掌握战略主动的重要依据。46年来,广东顺应历史大势,实事求是研判每一阶段的世情、国情、省情,在准确识变中不断调整改革发展思路,折射了历史主动精神中坚持遵循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统一。在推进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广东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探索市场经济发展的战略道路,从国情省情出发提出系列发展新举措。比如,发展外向型经济、发挥珠三角的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乡镇企业、走“贸工农”发展新路等。立足区域发展差距大这一实际,广东从省情、民情出发把握客观规律,先后主动谋划了“中部地区领先、东西两翼齐飞、广大山区崛起”“山洽会”“双转移”“粤东西北地区振兴发展战略”“构建‘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格局”“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等省域部署,扎实推动广东区域协调发展,前瞻性布局高质量发展和推进共同富裕。2023年,广东之所以提出坚持制造业当家,大力发展实体经济,建设更具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也是基于世情、国情、省情三重战略考量。从全球经验来看,制造业是英国、美国、德国、日本等国家过去通往强国之路的强大支撑,欧美发达国家近年来也从“去工业化”转为“再工业化”,积极推动制造业回流;从全国形势和广东实际来看,我国制造业增加值占比有所下降,从2011年的32.06%回落至2022年的27.7%,2022年广东省制造业占比虽然止住过去十年下降趋势,提高到34.1%,但略低于江苏(37.44%)、福建(34.9%)。经济大省在发展制造业上呈现“你追我赶”的竞争态势,广东打造全球先进制造业基地的目标任重道远。

 

实践证明,立足客观实际是掌握历史主动的基本结论,只有坚持从实际出发,尊重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以系统观念认识和处理好改革的重大关系,促使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向纵深推进,才能在新征程上开创中国式现代化广东实践的新局面。


四、尊重人民主体地位是广东发扬历史主动精神的价值旨归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是伟大的实践创造力的孕育着。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改革开放是人民的要求和党的主张的统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和改革开放事业的实践主体。”广东改革开放的每一次重大突破,都是源于人民群众的创造,都充分彰显以人民需求为导向来谋求发展的历史主动精神。广东改革发展的历史是以人民为主体推动的。46年来,广东回应人民需求,尊重群众首创精神和基层探索,映照了历史主动精神中推动历史发展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一是回应人民需求是推进广东改革发展的出发点。广东始终将贫困治理、追求共同富裕贯穿于改革发展全过程。新时代以来,广东先后实施“民生十项办事机制”“民生十大工程”;实施财政转移支付、对口帮扶,推动珠三角与粤东西北地区共建产业转移园,探索深汕特别合作区、广清特别合作区等飞地经济模式,不断践行人民共享和协调发展理念。46年来,珠三角之所以能持续吸引劳动力和人才前来,是因为这里较早地实施劳动合同制、结构工资制等激发人的能动性的制度措施,较早在法律制度上保障外来务工劳动收入及时到位并不断增长;始终把人才作为第一资源,“珠海重奖科技人才”“深圳出台人才工作条例”等措施让“孔雀东南飞”未曾间断。二是尊重群众首创是推进广东改革发展的动力源。广东在改革开放进程中,注重主动激发和引领来源于民间的活力和动力。广东是较早推行生产责任制改革和发展个体经济的先行省份,如肇庆高要的陈志雄冲破雇工和致富禁区,在全国首先承包鱼塘;广州的高德良上书国务院要求用法律保障个体工商业者的人身安全和财产所有,调整银行对个体户贷款的限额和利息。从实行“三定一奖”“五定一奖”、包产到户到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再到农村土地股份合作制改革、推行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从个体经济的悄然恢复到乡镇企业异军突起造就“珠江模式”,再到华为、腾讯、大疆、比亚迪等民营企业的蓬勃发展等,都是尊重群众首创、引领基层探索的结果。

 

实践证明,人民是推动改革发展的主体,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做到改革为了人民、改革依靠人民、改革成果由人民共享”,把社会期盼、群众智慧、专家意见、基层经验充分吸收到改革设计中,才能使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展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相统一。


五、主动担当作为是广东发扬历史主动精神的核心体现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为解决中国社会发展现实问题奠定了方法论基石,在回应时代关切和中国之治中不断扩展问题视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谁排斥变革,谁拒绝创新,谁就会落后于时代,谁就会被历史淘汰。”一部广东改革开放史就是一部广东党组织发挥实践智慧,在坚持守正创新中推动广东实现历史性跨越、历史性变革、历史性转折的发展史。46年来,广东担负国家战略使命,推进改革创新、对外开放,在实现跨越式发展中为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丰富的经验和实践样板,彰显了历史主动精神中实现历史自觉意识与责任担当的统一。

 

在担负战略使命中展现历史主动。使命担当是历史主动的基石,担负国家重大战略是广东改革发展历史主动精神的集中表达。广东改革开放46年,就是把握历史时机、不断将担负重大战略转化为广东机遇的发展史。改革开放初期,广东率先请求中央放权,主动提出设立对外出口加工区,从而赢得了改革开放的主动权。从创建三个经济特区、设立珠三角经济开放区、赋予全国综合改革试验区,到新时代党中央相继赋予的“双区”建设,横琴、前海、南沙、河套四大合作平台以及粤港澳大湾区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等,广东抢抓机遇,不断通过重大战略聚合要素资源、引领改革发展,实现了从先行先试到先行示范的历史性转变。

 

在推动改革创新中展现历史主动。改革创新是历史主动的核心动力,蕴含着对事物发展的前瞻思考,体现为推动历史发展的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精神。46年来,广东敢为天下先,不断进行以市场为取向的改革实践,率先进行价格、商品流通体制、财政体制“大包干”、扩大企业自主权等改革;全方位推进农村市场化、国有企业、文化体制、外贸体制、投融资体制以及行政审批制度、要素市场化配置等改革;扎实推进深圳实施综合改革试点以及佛山、东莞、中山、深圳、广州、茂名等七大改革创新实验区建设,先后在制度创新上创造1000多项全国第一,仅自贸区就累计形成696项制度创新成果。通过改革,广东有效破除了系列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46年来,广东始终坚持科技创新,逐步探索出一条依靠创新驱动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有效路子。从改革开放初期依靠科技成果交流会、技术交易会培育技术市场,成立中国第一个国家级高新技术园区——深圳科技工业园,到实施科技兴粤战略、构建创新型广东、创建珠三角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再到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广东不断聚集创新驱动的“软实力”,区域创新能力连续7年排名全国第一,“深圳—香港—广州”科技集群连续5年蝉联全球第二位,实现了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的历史性变化。

 

在引领对外开放中展现历史主动。顺应时代潮流,掌握历史前进的主动权,必须以开放的姿态拥抱世界。从“四个窗口”到“两个窗口”,广东一直肩负对外示范、对内引领的历史使命。46年来,广东始终坚持在“引进来”中利用外国资本、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在大胆“走出去”中利用全球市场和全球资源,书写了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的亮丽答卷。从创办经济特区、开放沿海港口城市、实施外引内联策略,到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深度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推进“粤贸全球”“粤贸全国”“五外联动”计划,再到以广东自贸区建设引领制度型开放,举全省之力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打造新发展格局战略支点,广东逐步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全面开放新格局,实现了从封闭半封闭到高水平开放的历史性转折。

 

实践证明,历史主动是面向未来的创新性主动,只有发扬主动作为的担当精神、推动历史发展的创新精神,主动承担先行先试的历史使命,不断推动理念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才能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中谋求竞争优势,掌握省域现代化实践的历史主动。

 

六、坚持自我革命是广东发扬历史主动精神的根本保证

 

自我革命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品格和批判精神,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党的自我革命是广东改革发展赢得历史主动的前提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没有全面从严治党的革命性锻造,就不会有今天这样一个高度团结、坚强有力的中国共产党,就不会有在困难面前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党群关系,就不可能在国际风云变幻中赢得历史主动。”46年来,广东紧跟改革开放的历史步伐,不断创新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观念、体制、方式方法,为发展航船定向掌舵;不断创新党建工作理论、机制和载体,形成了具有广东特色、符合改革开放需要的党建工作格局;持续开展反腐败斗争,为把握改革发展的历史主动汇聚了广泛社会支持。

 

通过加强党的政治领导力和思想引领力把握历史主动。广东经济特区创办之初,中央即强调,“经济特区的管理,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不损害主权的条件下,可以采取与内地不同的体制和政策,特区主要实行市场调节”,也就是说特区姓“社”不姓“资”。1981年,广东因为沿海部分地区发生严重的经济领域犯罪问题而引起中央高度关注,并被中央领导人作出要求彻查的批示。“广东沿海有些地方,出现渔民不打鱼,农民不种田,工人不做工,学生不上学,纷纷搞走私贩私的严重情况”,一些干部也参与走私贩私的违法犯罪活动。对于这种情况,陈云曾批示:“对严重的经济犯罪分子,我主张严办几个,判刑几个,以至杀几个罪大恶极的。”在重大波折面前,广东省委积极开展打击经济领域中违法犯罪活动的斗争,加强制度建设,堵住制度漏洞,让违法违纪行为没有空子可钻;加强思想教育和纪律教育,实行“排污不排外”,使改革开放的大氛围没有被破坏。经过46年的党内思想教育和实践,广东党组织加强了把握历史主动的政治领导力,确保了党对广东改革发展事业发展方向的正确引导;提升了把握历史主动的思想引领力,从而为推进广东改革发展实践奠定了思想基础、铸就了精神支撑。

 

通过推动体制大转轨把握历史主动。“作为人们用来推动社会发展的工具,政党在促进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其自身也必然适应时代及形势、任务变化而不断进行建设,这个过程就是政党现代化。”46年来,广东党组织坚持围绕改革开放的实践推进党的建设,构建具有广东特色的党建工作体制机制,从而在风云变幻的时代局势中赢得历史主动。广东市场经济发育比较早、比较快,经济社会转型具有非同一般的复杂性;流动人口全国最多,社会管理任务繁重,党建工作压力大,这些对基层党组织建设提出了新挑战新要求。从20世纪80年代的整党,到实施固本强基工程、健全农村党建运行机制、创新国企党建管理方式、大力推进社区党建标准化、拓宽非公组织党建,再到新时代创新开展党内集中教育,广东在探索党建工作方式方法上一直走在全国前列。早在1982年,深圳就提出涉外企业党组织的建立要与企业的组建同步进行。1992年,深圳又围绕外商投资企业、中外合资、合作经营企业制定党建工作的文件,要求按“内外有别”原则改进党组织的工作方法。珠海是“两新组织”党建工作发展较早的地区,总结提炼出“扁平化”管理模式、党群工作一体化等经验做法,为加强和改进“两新组织”提供了“珠海范本”。

 

通过开展反腐败斗争把握历史主动。反腐败斗争可以提升党在群众中的信任度,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从而为把握改革发展的历史主动汇聚源源不断的依靠力量。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党通过前所未有的反腐倡廉斗争,赢得了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人民衷心拥护的历史主动。”改革开放伊始,广东省委就告诫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党员干部,“不允许党员和干部搞特权,不允许搞特殊化,不允许有不遵守党纪的特殊党员”。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广东提出了“打击经济领域的犯罪活动,坚定不移;对外开放和对内搞活经济,坚定不移”,依法严惩了时任中共海丰县委书记王仲、副书记叶妈坎等人,王仲被执行枪决,被称为改革开放以来腐败第一案。党的十八大到二十大,广东党组织积极推动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成为“铁八条”,以前所未有力度打虎拍蝇猎狐,以雷霆万钧之势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立案查处厅级干部1100多人,向党和人民交出了一份沉甸甸的反腐败成绩单,以自我革命护航广东改革发展,赢得了人民衷心拥护的历史主动。

 

实践证明,自我革命是把握历史主动的前提基础,把握历史主动是自我革命的重要价值表现,只有完善党的自我革命制度规范体系,消除党内存在的腐败问题,才能确保新征程上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广东实践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


(来源:《特区实践与理论》2024年第4期)

责任编辑:杨炳峰


广东省委党史研究室新媒体矩阵
广东党史微信
广东党史与文献研究微信
红讲台微信
南方+党史精读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