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基础上,更加明确、自觉、坚定地强调文化自信。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文化自信,不仅仅是强调文化自信对中华民族复兴的重要性,而且是要从根本上解决中国文化的主体地位和确立独立自信的民族精神问题。显然,文化自信问题的提出不是解决一般性的问题,更不是解决枝节性问题,而是要解决关系中华民族当前和未来发展的长远性、根本性问题,只有从中华民族5000年的文明史、中国人民近代以来170多年的斗争史、中国共产党90多年的奋斗史中认识文化自信问题,才能从本质上领会其蕴含的战略价值,才能把握文化自信思想的要义所在。
一、文化自信思想的要义是确立中华民族独立自信的民族精神
文化自信思想是对中华文化独立自信的民族精神的呼唤和确证。 文化不是抽象的,文化总是一定主体的文化,反过来,文化也是一定主体身份的标示,它在根本的意义上解决“我是谁”的文化主体性问题。文化主体性确立的条件之一是文化主体自我意识的自觉。一种文化的特质是其之所以存在的内在规定性,这种特质决定了它是一个独立自信的“文化自我”。认识一种文化,首先要追问是谁的文化,所以,我们要阐释的文化自信自然要指向文化的主体条件。
中华民族以5000年的悠久文化著称于世,文化优势地位一直保持到近代。中华文化曾经以自信和强大的民族精神屹立于世界的东方。正如美国历史学家保罗·肯尼迪所言:“在近代以前时期的所有文明中,没有一个国家的文明比中国文明更发达,更先进。”而自近代以来,中国文化的唯一性和封闭的自满性被打破,西方开始压倒东方, 文化自卑和崇尚美化西方文化的心态使我们曾经一度丧失“文化自我”。由于外国列强的入侵和自身的制度落后,中国人在落后挨打的惨痛反思中开始了学习西方的历程,中国人经历了从器物层面到制度层面再到文化层面“向西看”的历程,中国人的文化主体性和“文化自我”一度被弱化,处于分裂而迷失的境地。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中国人民和中国共产党选择了马克思主义,这开辟了中国文化的新道路。正如毛泽东指出的,“自从中国人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以后,中国人在精神上就由被动转入主动” 。 中国今天的发展和崛起正是我们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必然结果。
但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中国的巩固和发展毕竟是在一个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实现的,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化,中国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社会文化价值观日益呈现出多样化的形态,特别是经济全球化和以所谓“普世价值”形象自居的西方文化的强力渗透和影响,对中华文化的发展带来新的困扰。在多元文化碰撞交流中, “我是谁,从哪里来,到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