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8月,遂溪、广州湾等地进步师生60多人,成立遂湾联合抗日救亡宣传工作团,深入城乡宣传抗日。图为成立地遂溪七小旧址
南路特委主要的活动地——长发庄原貌
下乡活动的学生宣传队
遂溪青抗会会刊
广州湾(今广东省湛江市,下同)位于雷州半岛东北侧,海、陆总面积约2130平方公里,其中陆地面积约1612平方公里。1899年11月16日(光绪五年十月十四日),在列强瓜分中国的割地狂潮中,清政府被迫与法国签订《广州湾租界条约》,广州湾从此成为法国租借地。中国抗战爆发后,由于法国在华利益受到日本的侵犯,不甘心日本染指其势力范围,法国曾对日本发动的侵华战争表现出极大不满,同情中国的抗战。欧洲战争爆发后,法国已无力兼顾海外殖民地,在日本的威胁下,贝当政府对日采取妥协政策。日、法之间的矛盾和妥让,使广州湾在中国抗战爆发后的7年间不为日军控制或不为日军完全控制。来往广州湾的船只只要悬挂法国国旗,仍可航行于港、澳、穗及东南亚等地。天津、上海、广州等沿海港口相继沦陷后,广州湾成为中国通往海外唯一可以利用的吞吐港,可以自由通商的口岸,[i]1943年2月,雷州半岛沦陷,日军在广州湾采取“和平进驻”的方式,在行政上仍由法国管理,直到1945年3月,日军全面接管广州湾。这一特殊的政治环境为抗战文化在广州湾兴起提供了较为有利的活动空间。
抗战文化在广州湾盛极一时
抗日战争前,广州湾由于地处祖国大陆的边陲,又是在外国列强的殖民统治下,因而文化教育相对落后。抗战爆发后,广州湾出现了有利于文化发展的因素。一方面,大量难民涌入,人口增加,商贸繁荣,带动了文化教育的发展;同时,香港、广州等地众多的文化人、戏剧家、电影明星等汇集广州湾,也提升了广州湾文化活动的质量。另方面,恢复重建后的中共各级组织认识到广州湾地位的重要,逐步加强在广州湾的活动,依托广州湾较为宽松的政治环境,发动群众组织抗日团体,开展大规模的抗日救亡宣传。如1937年8月,广州湾晨光小学校长许乃超(大革命时期的中共党员)联系遂溪县立第七小学(位于租界边缘的麻章)进步教师何森等人,发动遂(溪)湾(广州湾)两地进步师生,成立“遂湾联合抗日救亡宣传工作团&rdqu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