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闽粤赣边纵队成立75周年”学术研讨会征文启事 2023年度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党史特别委托项目申报通知
红墙书声朗朗,这份穿越百年的农讲所“课程表”请收好
时间:2021-03-02 点击数:[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来源:南方+ 作者:

广州中山四路两旁,高楼大厦鳞次栉比,一片典雅庄重的古建筑群安静地坐落其间:红墙黄瓦、殿檐斗拱、泮池拱桥……

                油画作品《毛泽东在讲课》以毛泽东在农讲所授课为主题

95年前,毛泽东在这里主办第六届农民运动讲习所,如同黑夜里燃起的一把火,全国有志青年纷至沓来,照亮了中国革命的征途。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里堪称大革命时期“中国农民运动的摇篮”,培养出大批农民运动骨干。他们前赴后继,将革命的火种播撒到全国各地。

1953年,在第六届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的基础上,毛泽东同志主办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纪念馆(以下简称“农讲所”)落成,曾任教员的周恩来总理亲自为纪念馆题名。

时光虽逝,走进农讲所的棂星门,人们依然可以再次回到历史原点,走进那段风云激荡的峥嵘岁月,感悟中国共产党人不变的初心。

“文武兼修”农讲所,挥斥方遒看英雄

羊城二月温暖的空气里,火红的木棉花已然傲立枝头。“毛泽东同志主办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棂星门外高悬的十六个大字,在晨光中熠熠生辉。

广州农讲所纪念馆党支部书记黄广宇指引小南进入展厅,根据资料复原的课桌、书架、床铺,简朴整齐如昨,时光仿佛不曾从这里流淌。

                宿舍场景根据学员回忆复原

“农民问题乃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农民不起来参加并拥护国民革命,国民革命不会成功”,毛泽东当年铿锵有力的论断,回响依然掷地有声,中国共产党对农民运动的认识也在实践中不断深化。

1924年,第一次国共合作实现后,为适应农运发展的需要,在彭湃等共产党员积极倡议和推动下,以“养成农民运动之指导人才”为宗旨的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正式开办。

           农讲所创办人之一彭湃;他在海陆丰的农运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催生了农讲所

从1924年7月到1926年9月,广州农讲所共举办过六届。“为了配合即将进行的北伐战争,发展全国农民运动,第六届农讲所扩大了招生的人数和范围,成为办学时间最长、招生规模最大的一届。”黄广宇说。

来自全国20个省区的327名学员纷至沓来,所址也迁进了占地宽广的番禺学宫。农讲所将大成门间隔成教务部、值星室、庶务部。正后方的大成殿和崇圣殿,分别用作学员们的课堂和膳堂。周恩来、彭湃、萧楚女、恽代英等都曾在此留下挥斥方遒的风姿。朗朗书声仿佛还在大成殿里回荡。

              大成殿(农讲所课堂

当年的课表显示,第六届农讲所课程有25门之多,内容涵盖农民问题的革命理论、中外历史和社会政治经济等。毛泽东负责《中国农民问题》《农村教育》《地理》等三门课程。而军事训练几乎占到了总课时的三成。

重视理论联系实际,是农讲所教学的一大特色。学员们先后到韶关曲江县农会、海丰等地实习调研,还旁听了广东第二次全省农民代表大会。同时,农讲所按不同省、区将学员组成13个农民问题研究会,对36个项目展开深入调查。

                                                    《农民问题丛刊》副本

后来,这些调查材料被编进《农民问题丛刊》,在宣传革命思想、提供政策指导、介绍农运经验和传播知识信息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农民问题丛刊》也成为农讲所沉甸甸的“镇馆之宝”。

90年风雨洗礼,红色传家宝“回家”了

六届农民运动讲习所共培养了800多名农民运动骨干。学员们奔赴全国各地领导农民运动,以星火燎原之势,掀起了大革命时期中国农民运动的高潮。

“他们参照广州农讲所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在全国各地开办各种农讲所、农训班或农军学校,为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提供了人才储备。广州农讲所也因此赢得‘中国农讲所的母校’的美誉。”黄广宇补充道。

农讲所学员的身影一直活跃在中国革命的舞台上。在艰苦卓绝的革命生涯中,将近四分之一学员献出了年轻的生命。韦拔群、黄学增、毛泽民、韩永禄等200多个不朽的名字,永远镌刻在中国革命伟业的丰碑上。

 

                     谭作舟像

为寻求革命真理,第五届农讲所学员谭作舟只身负笈广州。从农讲所毕业后,他在家乡阳江建立了当地最早的农会。1927年,谭作舟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中被捕,次年英勇就义,年仅26岁。

农讲所第二展厅里,陈列着谭作舟狱中写给五弟的家书。斑斑笔迹里,记者依然能读到这位年轻革命者的心声。“我既至于此,惟有乐天知命而已耳。”共产党人视死如归的革命气概溢于言表。

“死有轻于鸿毛,有重于泰山。余今日之死,适足为异世之光。望你继吾志愿,余死无憾矣!”谭作舟侄子谭中岳,轻轻念诵着家书。

 

                    从戎40余年的谭中岳

高中毕业后,谭中岳投笔从戎。在同年入伍的战友中第一个入党、第一个被评为五好战士、第一个被提干……部队里成长的每一个脚印,他都归功于谭作舟烈士这座“人生灯塔”的指引和鞭策。

谭作舟的家国情怀,依然在家族中无声地传承着。像谭中岳这样应征入伍的后人就有20多名,其中4人还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

“继承先烈遗志的最好行动,就是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贡献自己应有的力量。”谭中岳说,自己从未要求过孩子当兵,但融化在家族血脉里的红色基因,早已成为他们的默契。

                      20世纪20年代谭作舟使用的漆皮箱

谭作舟侄子谭中武向记者展示一只家传的漆皮箱,经过90多年的风雨洗礼,依旧完好如初。皮箱里藏着35件(套)文物,包括谭作舟烈士在农讲所学习期间的生活照以及他和彭湃的照片。

“这只漆皮箱父亲珍藏了72年,现在我送它们‘回家’了。”2019年,谭中武将皮箱里的物件无偿捐赠给了广州农讲所纪念馆。从“小家”回到了“大家”,红色“传家宝”也由此得到社会的共同传承。

公交车上,重温街巷中的红色记忆

随着建党百年临近,农讲所的红色文化活动更加热闹起来。重温“星火燎原”峥嵘往事的同时,时代风采也在农讲所翻开了新篇。

去年底,红色文化品牌《红讲台》在农讲所正式上线。彭湃孙女彭伊娜、阮啸仙孙子阮钦彤、杨殷曾孙崔淑敏、杨匏安孙子杨峻、谭作舟侄孙谭士锋齐聚一堂,将家族的红色故事娓娓道来。

                     红色研学小课堂

“爷爷没给后人留下一元钱、一片瓦、一件物,他留下了一种精神,那就是忠诚于信仰和理想,奉献于国家和人民。”在彭伊娜看来,责任、人民、国家是彭湃家风的关键词:“从媒体人到省政协委员,我也一直牢记着这六个字。”

澎湃不息的时代之声在云端传诵。“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红色文化讲堂”等特色鲜明的红色教育文化活动的举办,也为农讲所“圈”来越来越多的“粉丝”。据统计,农讲所每年接待游客达60万人次。

                     讲解员伍嘉希在“红色公交”为市民解读红色地标

去年,农讲所与广州一汽巴士有限公司联合推出“红色公交”文化品牌线路,将中共三大会址、烈士陵园、农讲所、广州解放纪念碑等红色地标串珠成线。农讲所派出优秀讲解员随车出发,带乘客领略羊城厚重的红色底蕴。

广州农讲所纪念馆90后讲解员伍嘉希便是其中的一员。2018年,伍嘉希代表广东志愿者组选手参加首届全国红色故事讲解员大赛,获得“优秀讲解员”的殊荣。

如今,“红色公交”成为伍嘉希流动的新讲台,她也乐意尝试新事物的挑战:“让来自五湖四海的朋友,从车窗里读懂一座‘红色广州’,是我最有获得感的事情。”

黄广宇期待,“红色公交”能让更多人了解农讲所的历史,从而将红色文化更好融入到市民游客的日常之中。

责任编辑:陈孟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