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发生,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了。在民族存亡的危急关头,国共两党实现了第二次合作。整个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潮安的组织和抗日力量,经历了发展、隐蔽、再发展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37年7月至1939年底,是中共潮安组织恢复和发展阶段,也是潮安抗日救亡运动蓬勃发展时期。1937年9月,抗战时期潮安第一个中共支部建立之后,贯彻执行中共中央的全面抗战路线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组织和领导“潮安青年抗敌同志会”“妇女抗敌同志会”等抗日群众团体,团结各阶层民众和争取国民党驻军、地方实力派的支持,开展声势浩大的抗日救亡运动。在抗日救亡运动中,涌现了一批青年积极分子,他们拥护共产党的抗日路线、方针、政策,接受共产党的领导,成为中共潮安组织发展的基础。1938年5月,中共潮安组织根据中共中央和中共闽西南潮梅特委的指示,开展“红五月”建党工作,把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中的优秀分子吸收到党内来,迅猛地发展了党的组织。至1939年初,全县共产党员已达496名,建立了37个党支部。中共潮安组织的发展、壮大,进一步加强对抗日救亡运动的领导。1939年6月潮州城沦陷后,中共潮安组织发动党员和青抗会员,组织“独九旅战时工作队”“军民合作站”及情报组、巡逻队等抗日群众组织,支持国民党潮汕驻防军在潮安境内开展正面战场的抗战;加入地方实力派所组织的自卫武装,开展袭击日伪的武装活动。同时成立了在共产党直接领导下的抗日游击小组,配合由中共潮汕中心县委领导的“潮汕青年抗日游击大队”在潮安开展敌后游击战争。
第二阶段:1940年春至1944年9月,是中共潮安组织从公开合法斗争转入隐蔽斗争的阶段。由于国民党畏惧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力量的发展壮大,1939年1月召开的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制定了溶共、防共、限共的反共方针后,1939年冬至1940年春,国民党顽固派的反共活动迅速扩大,他们由制造小规模的军事磨擦发展到向根据地军民发动较大的武装进攻,掀起反共高潮。在潮汕地区,也出现了滚滚反共逆流。1939年9月,国民党驻防军独九旅中的项固派收编了“独九旅战时工队”,党组织为预防国民党的袭击,有计划地将在战工队中的共产党员和青抗会员进行转移隐蔽,与此同时,由潮安党组织所领导的军民合作站等群众组织也相继撤销并转入隐蔽。1940年4月,“潮汕青年抗日游击大队”被迫公开宣布解散,并转入隐蔽活动;同年5月,国民党潮安县政府下令解散青抗会。为对付国民党顽固派的反共逆流,中共潮安组织在潮澄饶中心县委的领导下,于1939年12月进行整党审干工作,向党员进行纪律教育和气节教育,并根据形势的变化改变党的组织形式和斗争策略。1941年9月,党组织从集体领导的委员制改为个人负责的特派员制。1942年6月发生“南委事件”,9月,中共潮安组织坚决贯彻中共中央和南方局“隐蔽精干,长期埋伏,积蓄力量,以待时机”的方针,暂时停止活动,有色彩的党员干部进行撤退转移,隐蔽下来的党员执行勤业、勤学、勤交友的任务;敌占区的党组织,根据上级部署,在周礼平的领导下,继续坚持活动,并以江东佘厝洲为中心据点,坚持以小型武装斗争为主的活动。
第三阶段:1944年10月至1945年8月,是中共潮安组织全面恢复活动,扩大抗日武装阶段。1944年10月,潮澄饶汕党组织负责人周礼平在佘厝洲召开会议,传达中共中央同意恢复潮汕党组织的活动,扩大抗日武装的决定,先后建立了中共潮澄饶县委和中共铁路线工委,中共潮饶丰工委和中共潮揭丰边特派员等组织机构,并按“三勤”审查党员的政治表现,恢复党的组织活动。1945年3月至8月,潮澄饶游击小组在培训武装骨干的基础上,先后发展成立为潮汕人民抗日游击队敌后游击小队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韩江纵队第一支队。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15日,驻潮安日军到汕头礐石集中缴械,潮安抗战结束。
(中共潮州市委党史研究室 辑)